哎!你要说起怀孕这事吧,还真挺闹腾的,怀着怀着就从科学变成玄学了。(咱不信哈)
最近碰到个姐妹就是这样的情况,囊胚质量不错,结果移植了两次,一次没着床,还有一次着床后停育。
之后过来咨询我说:
“为什么那么多的高龄姐妹都能一次成功,而自己却两次移植失败?”
“不是说筛查过的囊胚成功率很高吗?”
相信很多试管姐妹也很好奇原因吧!那刚好,我们今天就着这个话题来好好聊一聊。
1、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筛查的是什么?
三代试管的医学学术名称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以前的简称是PGS/PGD (2017年更名为PGT)。
这是指在胚胎移植前筛查胚胎染色体或致病基因,以排除携带遗传疾病及染色体异常的胚胎,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筛查的内容,简单来说分为三种:
🔹PGT-A: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遗传学筛查。
我们知道正常人的染色体应该是23对共46条,如果受精以后受精卵或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复制的异常,也就是拷贝走样了,某一对染色体上多了或者少了一条染色体,就被称作为非整倍体。
如果这样的胚胎被移植进了体内,绝大多数都逃不了流产的结局,偶有能够出生的也是有缺陷的,唐氏综合征就是21对染色体上出现了3条染色体。
在进行试管婴儿治疗的人群中,非整倍体出现的概率还是很高的,特别是年龄大的,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因此,PGT-A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PGT-M:胚胎植入前单基因病遗传学筛查能帮助那些家族中携带有遗传性单基因疾病的夫妇,使他们可以生育正常或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不发病)的子代。
常见有:色盲、血友病、先天性聋哑、白化病、苯丙酮尿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
🔹PGT-SR:即胚胎植入前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学筛查主要用于染色体结构重排携带者,即平衡易位或者罗氏易位患者。
这些患者的胚胎正常或者携带型的比例只有10-30%,通过PGT-SR技术可以筛查出这些正常或者携带型胚胎用于胚胎移植,以减少流产的发生。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也看出来这三者的区别了,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基因筛查的技术都有所差异。
所以,在试管助孕过程中,如果只筛查染色体却没有筛查基因问题,也会导致移植失败。
2、筛查过的囊胚移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染色体正常不等于基因正常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取作者想表达的信息,我们的身体会阅读DNA组成的基因来获取信息,指导身体中的各种细胞、物质的生成。
如果文字的组合和排列发生了错误或者突变,就会导致我们对文章大意理解错误,从而发生文章观点于实际不符的情况。
在胚胎的分裂发育中,DNA或是基因发生错误,也同样会导致遗传信息的传递错误,那此时就会本着“优胜略汰”的原则,而停止发育。
所以即便条数正确,但如果携带了错误的基因,也可能会出现生化、胎停的情况。
(2)筛查的是滋养层而非胎儿本身
除此之外,在做三代筛查取样时,必须提取外滋养层细胞进行基因测序,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胚胎的损伤。
但也意味着,实际筛查的是将来发展成胎盘部分的细胞。而胎盘不能完全代表胎儿,相应的,外滋养层细胞的检测≠内细胞团的检测。
而这很可能是三代筛查胚胎着床、且HCG翻倍很好,但是后期却发生了胎停的原因之一。
因为早期的胚胎着床和滋养层细胞的分裂发育能力相关,但胚胎后期的发育取决于胚胎本身内细胞团的能力。
(3) 与宫腔环境有关
这个相信很多姐妹深有体会。如果母体的宫腔环境“恶劣”,也就意味着胚胎着床以及早期发育中,要克服更多的困难,那此时就会导致着床失败或是后期发生生化和胎停。
宫腔环境”恶劣”的表现:
▪️内膜息肉、炎症
▪️厚度不够、黏连
▪️血供不足、
▪️腺体细胞不够丰富
▪️宫缩过于频繁等
(4)母体因素很容易忽视
除了宫腔因素,还有母体自身的状态有关,而这个状态包括自身的压力状态、营养状况以及代谢、免疫等亚健康状态。
在面临移植时,大家多少都会紧张。但实际上,只要处于紧张状态,身体就会持续不断地分泌皮质醇,让身体时刻处于“战斗”或者“逃跑”的状态。
试想这两种状态下,无论哪一种,都不是胚胎喜欢的。也因此,紧张在移植阶段以及胚胎早期发育中,都是“致命”因素。
此时,可以多给自己“安全、愉悦”的心理暗示,会有助于胚胎的着床和发育。
以上就是移植筛查过的囊胚依旧会失败的主要原因。
小金想说,既然胚胎已经准备就绪了,那我们应该全力以赴迎接TA们的到来,所以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其他的交给生殖医生,双方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希望各位姐妹今年能顺利好孕,如果您需要我们的帮助,可以添加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进行咨询,我们愿意做你试管路上的坚强后盾。
– End –

|三代试管婴儿|泰国试管婴儿|
|美国试管婴儿|俄罗斯试管婴儿|
|乌克兰试管婴儿|赴美生子|冻卵|冻精|爱心妈妈|
免费咨询热线:4008-257-611
香港/泰国/美国/德国/瑞士/日本/乌克兰/俄罗斯/韩国等国医疗资源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ivf-8.com/article-11015.html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内容仅作为参考信息,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