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胚,你真的了解吗?
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养囊的重要性「3分钟带你了解胚胎级别,科学评估试管婴儿成功率!」
想必大家对养囊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你也许会好奇——为什么这次的主角又是囊胚?别急,你先回答我下面2个问题:
➀ 什么是试管婴儿胚胎养囊,囊胚培养的成功率高不高?
➁ 高龄做试管,还适不适合选择养囊?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颇有种明明上课都听懂了,结果课后一实践就抓瞎的感觉。
所以,今天我们的关键词就是「囊胚培育成功率」,咱们来说说「多少颗胚胎,才能养成一颗囊胚」~
此外还会告诉你,「高龄试管,我们要不要选择试管养囊」!
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囊胚课堂」正式开始喽~
1、什么是养囊?养囊的成功率高不高?
首先什么是「囊胚」?
我们要知道,卵子取出后同精子结合后便成为了受精卵,随后受精卵开始细胞分裂的成长旅程。
第2-3天,受精卵发育成4-8个细胞的初期胚,又叫「卵裂期胚胎」。
之后胚胎内部细胞将继续分裂发育,到第5-6天,初期胚会发育成内部拥有100多个细胞的细胞团,这就是「囊胚」了。
而4-8个细胞和100多个细胞比起来,不仅是细胞数量上的差别,对于试管治疗的最终结果来说影响也非常大!
下面是4~8细胞胚胎和囊胚的一个对比???

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在实验室里多呆了2天就成了「种子选手」?
没有办法,谁让生命从最初的一刻起就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残酷的淘汰率:
-
一般情况下,在取出的卵子中,70%的卵子可以成功受精;
-
其中有50%的受精卵能够长成初期胚(2-3天的胚胎由于3天初期胚只有几个细胞,移植成功率较低,即便最好级别的初期胚着床率也仅有20-30%);
-
如果胚胎能够长成囊胚(5-6天的胚胎)的话,就有上百个细胞了,移植成功率可增加到50%以上。更有通过PGS染色体筛查的囊胚的单次移植成功率可高达65%。

如果说把胚胎发育的过程比作是一场「选拔赛」,那么初期胚就是通过了海选的选手,而囊胚基本已经是十强了!
所以养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提高试管成功率的保障,但这同时也对实验室技术和胚胎培养师的操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恒维国际医疗专家团队,特别重视胚胎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培养技术的创新和培养师的选择考核。所以在我们GLS生殖中心,平均养囊胚的成功率可以达到30-55%。
2、高龄做试管,还适不适合选择养囊?
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养囊这场【淘汰赛】很残忍。
而且从下面结合AMH分析获得一个健康囊胚的概率我们可以看出,养囊对于高龄做试管的客户来说更是残酷……

那高龄做试管,要不要养囊呢?
「要,高龄更适合养囊!」
恒维国际医疗GLS生殖中心的主任告诉我们,高龄其实更适合养囊,因为只有经过养囊然后送检筛查,才能避免染色体异常的问题!
因为对于高龄产妇来说,高龄生育最大的问题是发生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较高。
与25岁前后进行生育的女性相比,35岁生产发生染色体异常的概率约为其3倍多,40岁约是10倍多,45岁约为40-50倍。
而通过养囊的胚胎,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通过PGD染色体筛查技术选出健康的胚胎植入子宫,减少流产以及有先天性疾病的宝宝出生,帮助高龄孕妇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通过养囊的胚胎妊娠效率也大不相同,初期胚的单次移植成功率20%-30%,而囊胚的单次移植成功率50%-60%!
20%-30% 和 50%-60%你可别以为这只是个数字游戏!

要知道,往往这20%-30%的低成功率正好代表了在移植过程中有更大可能碰上「不好的种子」,这样不仅要面临移植失败的结果,还可能遭遇胎停流产,身心倍受打击,这可真是得不偿失!
反观选择囊胚移植的妹子,装备齐全整装出发,每次都是五六成的把握,不出意外的话,一到两次移植后都能成功毕业!
可见,相对初期胚而言,囊胚的培养和移植就是一条提高妊娠效率的高速路!

最后,恒维国际医疗的专家说:养囊不是单纯靠个人想法决定的,更应该结合医生给出的建议进行综合衡量。
在试管婴儿助孕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科学合理的胚胎培养方案,但无论最终采用哪种方案,大家都不必过于纠结,请一定相信我们专业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终会迎来好孕的!
如果有试管方面的问题,请扫描医助二维码或后台留言咨询吧!

– End –

要移植了,我的内膜厚度合适吗?内膜最佳移植厚度多少? 橄榄树生命三代试管,攻破「不死的癌症」子宫腺肌症! 多囊+输卵管阻塞,试管一促一移,一次成功!
|三代试管婴儿|泰国试管婴儿|
|美国试管婴儿|俄罗斯试管婴儿|
|乌克兰试管婴儿|赴美生子|冻卵|冻精|爱心妈妈|
免费咨询热线:4008-257-611

香港地区/泰国/美国/德国/瑞士/日本/乌克兰/俄罗斯/韩国等国医疗资源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ivf-8.com/article-6996.html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内容仅作为参考信息,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