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久备不孕的高龄女性,都有同样的噩梦。
“还能不能成功怀上? ”
“努力好久怀上了,还能不能留住?”
其实,她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高龄人群的胚胎异常率高达90%。
虽说可以做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提高成功率,但对于40+的高龄人群而言,即使成功养成囊胚(使用自身卵子),到了胚胎活检这一步也有可能全军覆没,而且这个情况并不少见。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对于生育最为关键的卵子质量不断出现问题。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35岁后女性的卵子异倍体发生概率开始增加,38岁后增速加快,染色体异常胚胎(常染色体三联体)是高龄女性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
2022年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年会上,根据美国团队的研究(New Hope Fertility Center)显示:
(图源:会议官网)
随着年龄增加,女性的生育能力下降,这一过程与染色体异常有关。
然而,在44岁及以上年龄组的证据十分有限,研究探讨高龄女性囊胚的非整倍体(三体和单体)和亚非整倍体(片段性非整倍体、嵌合以及部分嵌合)的单个及整体染色体错误特征。
结果发现,与年轻组相比,高龄组的囊胚总体染色体错误率要高得多(95.1%vs 44.6%,p
另外,关于囊胚中较高的染色体异常率,非整倍体与年龄因素有关,而亚非整倍体则并不如此。高龄人群中单个染色体异常率较高,涉及除1号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21、15和22号染色体最容易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2011年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超过20000个卵子,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卵子染色体异常的比例逐渐增加。可以看到,44岁女性,接近60%的卵子存在染色体异常。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精子质量也有下降趋势。精子DNA损伤、基因突变,都随着男方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但男性生育能力下降速度要晚于女性。
因卵子染色体异常率随着女方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因此胚胎染色体异常率也与女方的年龄明显相关。
2014年的一个大样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可以看出,35岁以下的女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在30-35%左右;对于43岁以上的女性,这个比例增加到90%左右。
文献报道的不同年龄段女性胚胎染色体正常率有一定波动,有研究总结如下表:
<35岁女性囊胚染色体正常率在60%左右;
35-37岁女性囊胚染色体正常率55%左右;
38-40岁囊胚染色体正常率45%左右;
41-42岁女性囊胚染色体正常率25%左右;
>42岁女性囊胚染色体正常率15%左右。
可以看出,女性40岁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40岁以后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再来回顾分析2014 年 12 月 ~ 2017 年 3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统计的91 例患者、12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
这些患者年龄 25 ~ 45( 34. 06 ± 5. 20) 岁,BMI( 21. 34 ± 3. 0) kg /m2 ,基础促卵泡生成素( 7. 95 ± 4. 1) mIU / ml。其中高龄患者 47 例(>35岁) ,最大年龄为 45 岁;
本研究共对91例患者125 个取卵周期的526枚胚胎进行PGS。
检测结果显示,355枚胚胎为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率为 67. 49% ( 355 /526) 。
其中,高龄患者79个PGS 周期数共检测胚胎243枚,177枚胚胎为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率为 72. 84% ( 177 /243) 。
将高龄患者进一步分为 【35 ~ 40 岁组】和【 > 40 岁组】观察其临床结局。
👉【35 ~ 40 岁组】临床结局:
35 ~ 40 岁组患者送检胚胎145枚,其中胚胎染色体异常9枚,胚胎异常率为 65. 51% ( 95 /145) 。
35 ~ 40岁组患者共进行了22个解冻移植周期,临床妊娠14例,临床妊娠率为 63. 63% ( 14 /22) ; 自然流产 1 例。
👉【 > 40 岁组】临床结局:
> 40 岁组患者送检胚胎 98枚,其中胚胎染色体异常 82 枚,> 40 岁组的胚胎异常率为 83. 67% ( 82 /98) 。
> 40 岁组患者共进行了 6 个解冻移植周期,临床妊娠 2 例,临床妊娠率为 33. 33% ( 2 /6) ,其中 > 40 岁组胚胎异常率明显高于 35 ~ 40 岁组。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高龄对胚染的影响。胚染异常一般不会着床,即使着床也容易流产。
因此,对于40岁以上且还有生育意愿的姐妹而言,年龄不等人,当妈也要趁早!
小提示
最近小橄榄发现微信进行了规则调整,如果不经常点“在看”的话,可能您就看不到【好孕小百科】的推送了。
小橄榄非常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试管好孕知识,也希望为更多想要宝宝的家庭带来好孕,所以请大家阅读完文章且喜欢的话,记得给小橄榄“在看”“点赞”“分享”三联哦~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ivf-8.com/article-15103.html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内容仅作为参考信息,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