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管助孕过程中,胚胎移植是决定试管成功率的“临门一脚”。
但它绝非一场说走就走的简单旅程,也不是随便挑个有空的时间就能仓促上阵,也不是单看内膜厚度达标,就可以高枕无忧。
特别是曾经确诊过子宫内膜炎,却只进行了两周抗生素治疗的朋友,千万不要贸然选择移植。
子宫内膜炎就像一个隐匿的“定时炸弹”,两周的治疗时间,很可能不足以让炎症彻底转阴。只要炎症还在,它对胚胎的“威胁”就如影随形,严重影响移植的成功率。
那么如何解决子宫内膜炎这个隐藏在暗处的“大BOSS”?今天这篇不要错过。
1、子宫内膜炎—胚胎的“隐藏杀手”
曾经,医学界认为宫腔无菌。但近年研究发现,宫腔是多种菌群的“栖息地”,不同位置菌群各异。有益菌群像宫腔“守护者”,维持内膜容受性,为胚胎植入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受孕几率。
一旦菌群失衡,中性菌变成“有害菌”,破坏内膜免疫屏障,引发慢性炎症。炎症干扰母胎界面形成,对胚胎植入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降低成功妊娠的可能性。
当下,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慢性内膜炎和不孕症紧密相关。一项权威研究表明,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中,慢性内膜炎占比达34%-66%,相当于每3-4位患者里,就有2-3位受其困扰。
而且患内膜炎女性治疗后的着床率(15%)远低于无内膜炎女性(46%)。复发性流产女性内膜炎检出率约38.7%,而反复种植失败患者,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患病率更是高达至67.5%。
这些数据警示我们,不管是不明原因的不孕,还是反复出现着床失败、生化胎停的情况,背后都极有可能是慢性内膜炎在“搞破坏”。
它就像一个隐匿的“黑手”,悄无声息地干扰着受孕与胚胎发育的正常进程,让众多渴望新生命降临的家庭一次次失望。
因此,重视慢性内膜炎的筛查与治疗,对备孕家庭来说至关重要。
2、为什么会得子宫内膜炎?
认识一种疾病,从了解它的病因开始。
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因有:
目前认为微生物感染是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因。
正常情况下,子宫腔内的主要微生物为乳酸杆菌,其他菌群主要有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球菌和鞘脂菌等;输卵管也有微量的乳酸杆菌定植。这些生理性菌群并不致病,它们与机体免疫系统维持着动态平衡。
当有致病微生物“闯入”,破坏了子宫腔内的微环境,就会引起炎症。这些导致子宫内膜炎的“不速之客”可能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等。
另有统计学研究显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宫腔粘连可增加慢性子宫内膜炎的风险,但具体机制还有待研究。
3、子宫内膜炎怎么确诊?
随着宫腔镜及组织病理的普及,越来越多慢性子宫内膜炎得以确诊:
🔹宫腔镜
宫腔镜可直视观察子宫内膜,目前比较公认的慢性子宫内膜炎镜下特点为:
•子宫内膜间质水肿(与月经周期不符的子宫内膜增厚、发白、表面不规则);
•局灶或弥漫性内膜充血(“草莓征”);
•子宫内膜微小息肉(直径,有蒂并伴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内膜充血的息肉。
•结合患者病史,若宫腔镜观察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炎,应对可疑病灶进行活检。
🔹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前,组织病理检查认为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是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的金标准。
浆细胞是人体的慢性炎症细胞,在正常的子宫内膜中数量很少。通过宫腔镜定位活检,并对活检标本进行浆细胞CD138免疫组化染色是诊断的首选方法。
4、如何有效治愈子宫内膜炎?
临床上,经常用的干预措施主要有:
🔹抗生素治疗
炎症发生后,抗生素是一线治疗药物。可依据药敏试验,进行针对性用药,通常治愈率能达80%左右。但治疗3-4周后,炎症易复发。
🔹宫腔灌注
当遇上较为顽固的内膜炎症,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时,联合宫腔灌注的治疗方式能发挥显著作用。
通过宫腔灌注,抗生素药物可以直接抵达宫腔内部,精准作用于炎症部位,相比单纯的口服或注射用药,药物浓度在局部更高,治疗效率也会大幅提升,有助于更有效地消除炎症,为后续移植创造良好的宫腔环境。
🔹益生菌的补充
目前临床主要靠抗生素和宫腔灌注治疗内膜炎。
其实炎症和菌群失衡关系密切,抗生素还会加重菌群失衡,这可能是炎症顽固、易复发的原因。
所以,抗生素治疗后,需补充益生菌,调节内膜菌群,巩固疗效,降低复发率,为移植做准备。
最后,再次郑重提醒大家,内膜炎对胚胎着床、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已得到证实,大家务必予以高度重视。
在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后,复查必不可少,只有确认内膜炎已转阴,才能放心启动移植或再次尝试受孕,这是胚胎能否顺利着床发育的关键。
治疗内膜炎的方式有很多,一定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注:文中配图如无特别注明,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谢谢。
– End –

|三代试管婴儿|泰国试管婴儿|
|美国试管婴儿|俄罗斯试管婴儿|
|乌克兰试管婴儿|赴美生子|冻卵|冻精|爱心妈妈|
免费咨询热线:4008-257-611
客服人员联系方式:13265789750
香港/泰国/美国/德国/瑞士/日本/乌克兰/俄罗斯/韩国等国医疗资源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ivf-8.com/article-18154.html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内容仅作为参考信息,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