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不少人都会默默在购物车添上一瓶维生素D补充剂,毕竟日照时间变短,“晒不够太阳就缺D”的常识早已深入人心。
但你有没有仔细看过瓶身标签?有的写着“维生素D2”,有的标着“维生素D3”,这两个数字之差,藏着一个很多人都没察觉的关键问题:

最近英国萨里大学的研究团队用几十年的研究数据“复盘”发现:
选不对维生素D的“型号”,可能会让你身体里“真正有用的D”悄悄变少——比如补了D2之后,血液里关键的维生素D代谢物25-羟基维生素D3(简称25(OH)D3),竟然会显著下降。

这可不是小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维生素D家族里这对“双胞胎”的秘密。
1、维生素D为啥是“刚需”?
在聊D2和D3的区别前,得先明白维生素D到底有多重要。
它不是普通的维生素,更像身体里的“多面手激素”:
🔹骨骼的“钙管家”:
没有维生素D,吃再多钙片也吸收不了。它能帮肠道“抓住”钙,还能阻止肾脏把钙随便排出,让骨头长得结实、不疏松。
🔹免疫的“小哨兵”:
它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帮身体分清“自己人”和“敌人”,既不让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攻击自身(比如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不让它偷懒放任细菌病毒入侵。
🔹细胞的“调节器”:
从皮肤细胞更新到心血管健康,甚至情绪调节,都有维生素D的参与。研究发现,抑郁情绪高发,部分原因就是日照少、维生素D不足。

但人体有个“bug”:自身不能直接合成维生素D,得靠“外援”或“自产”。
• “自产”靠晒太阳:
皮肤里的7-脱氢胆固醇遇到UVB,会先变成“前维生素D3”,再慢慢转化成活性D3;
• “外援”则靠食物:
D2则是植物专属(野生蘑菇、强化谷物、牛奶等)。
2、如何“算清”D2对D3的影响?
为了搞明白“补D2会不会降低25(OH)D3”,研究团队做了一次“地毯式搜索”,翻遍了PubMed数据库从1975年到2023年2月的所有相关论文。
最终研究人员从海量文献中筛选出184篇相关文章,最终纳入11篇数据最完整、最规范的进行荟萃分析。
这篇分析总共纳入655名健康研究对象,让我们一起看看最后的研究结果。
研究者分析发现,补充维生素D2的那组人,血液里的D3水平明显低于不补充或者吃安慰剂那组人。
平均算下来,两组的差距达到了-18nmol/L,差异具有显著性。
然后研究者分析了整个研究期间D3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补充D2的那组人,其D3水平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更大。
平均算下来,D2组比对照组多下降了-9.25 nmol/。

(补充维D2对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
简单来说,无论是从最终静态的维生素D水平,还是从动态的变化趋势来看,补充D2都实实在在拉低了身体里D3的水平。
这个结果真实可靠吗?研究者做了一个测试,如果从11篇研究中随便拿走任何一篇,重新计算,最终的结论依然不会改变,而且下降的数值变化很小。
这说明这个结论经过了严格检验,是非常可靠的,这为推荐补充维生素D3而非D2,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
3、为什么补了反而有害?
目前科学家还没完全搞懂D2和D3的“此消彼长”机制,但有两个比较靠谱的猜测:
🔹“平衡机制”:身体要维持总25(OH)D稳定
身体里的总25(OH)D是“D2分支(25(OH)D2)”和“D3分支(25(OH)D3)”的总和。
有研究者提出,身体会像“天平”一样维持总25(OH)D的稳定——当补D2导致25(OH)D2升高时,身体会主动加快25(OH)D3的代谢,让总浓度不超标。
这就像往天平一端加砝码,另一端就会自动减重,保持平衡。
身体里有个叫“CYP24A1”的酶,专门负责“分解”多余的维生素D——当维生素D总量过高时,它会把25(OH)D拆成没用的代谢物,避免中毒。
研究发现,CYP24A1对25(OH)D3的“分解效率”比D2高2-3倍——补了D2之后,总维生素D升高,CYP24A1被激活,优先分解D3,导致25(OH)D3下降。
用一个比喻来讲,你的身体就像一个仓库,D3是高效燃料,D2是效果稍差的燃料。
当你运进大量差燃料D2时,仓库管理员可能误以为所有燃料都过剩了,于是开始把一些好燃料D3也扔出去,导致好燃料的库存下降。

总之,这项研究颠覆了以往的认知,补维生素D,不是“吃了就行”,而是要“选对”。
备孕及怀孕女性作为维生素D需求的主力人群,在选择补充剂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查看标签,避免造成越补越缺的尴尬局面。

小提示
最近小橄榄发现微信进行了规则调整,如果不经常点“在看”的话,可能您就看不到【好孕小百科】的推送了。
小橄榄非常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试管好孕知识,也希望为更多想要宝宝的家庭带来好孕,所以请大家阅读完文章且喜欢的话,记得给小橄榄“在看”“点赞”“分享”三联哦~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ivf-8.com/article-20139.html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内容仅作为参考信息,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