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健康生育,从管理体重开始。”

 

在备孕时,准妈妈们常被提醒要注意体重,但父亲的角色往往被忽视。

 

过去几十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母亲的孕前体重(尤其是肥胖)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早产、巨大儿和出生缺陷等风险。

 

然而,父亲的体重是否也能“决定”孩子的健康?父母双方体重是否存在联合作用?

 

最新发表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研究显示:父母孕前的体重指数(BMI)不仅独立影响胎儿健康,还可能产生“双重风险”。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截图来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这项覆盖中国878万家庭的大规模研究,对备孕家庭有何启示?

 

1、研究揭示:夫妻孕前肥胖,“巨大儿”风险增加70%

 

以“父母-新生儿”3人为单元,研究共纳入878.7万个“三人组”的数据,父母平均年龄分别为27.83岁和26.18岁。

 

研究评估指标涵盖自然流产、医源性流产、早产、小于/大于胎龄儿(SGA/LGA)、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共7类结局,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评估BMI与出生结局的剂量-反应关系,并采用稳健泊松回归模型量化风险比(RR)

 

研究发现,母亲和父亲的BMI与小于胎龄儿(负相关)/大于胎龄儿(正相关)风险均呈稳健的单调相关性,与其他所有不良出生结局风险呈J形关联。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相比父母双方BMI都健康,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孕前BMI异常(体重过轻、超重或肥胖)都与各类不良出生结局的风险较高相关。

 

例如,当父母双方均肥胖时,新生儿的围产期死亡风险增加17%,大于胎龄儿风险飙升70%,不良结局综合风险上升16%。

 

当父母双方均体重偏轻时,新生儿的围产期死亡风险仍增加12%,小于胎龄儿风险增加57%,不良结局综合风险上升8%。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此外,研究也支持父亲的BMI对于新生儿健康有独立影响:

• 即使母亲体重健康,父亲肥胖仍使复合不良结局风险增加4%;

 

• 而如父亲体重健康,母亲肥胖,则使复合不良结局风险增加10%。

这些数据表明,父母双方在怀孕前都保持健康体重是改善围产期结局的关键。

 

2、备孕夫妻必做的体重管理方案

📢划重点:

 

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标准(WGOC)体重管理的黄金区间为BMI 18.5~23.9 kg/m²。因此,备孕夫妻应特别重视体重的调整。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关键窗口期:

 

备孕前至少6个月开始调整体重,因为精子和卵子的发育周期需要约80-90天。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不同体重人群,分情况调整最有效:

 

🔹低体重人群(BMI

 

• 饮食调整:每日加餐1-2次,增加牛奶100-200ml、坚果10-20g;选择“高能量”食物如酸奶、鸡蛋。

 

• 运动建议:结合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等)增加肌肉含量,每周3次,避免过量有氧运动消耗热量。

 

🔹超重/肥胖人群(BMI≥24)

 

• 饮食调整:控制高糖高脂食物,用全谷物替代1/3精制主食(如糙米、燕麦);增加膳食纤维(每日蔬果500g以上)、瘦肉及豆制品。 

 

• 运动建议:每天30-9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周至少5天。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此外,这3个生活习惯,也能帮你把体重管得更好: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调节生物钟稳定内分泌。  

 

• 心理调适:减轻压力,压力过大可能诱发暴饮暴食或代谢紊乱,可以试试冥想、散步等放松心情。

 

• 夫妻共管:男性肥胖也会影响精子质量,夫妻双方需共同调整体重。

总之,体重管理关乎一个家庭的未来,生育健康下一代,从孕前管理开始,也从父母双方的关注开始。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小提示

最近小橄榄发现微信进行了规则调整,如果不经常点“在看”的话,可能您就看不到【好孕小百科】的推送了。

小橄榄非常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试管好孕知识,也希望为更多想要宝宝的家庭带来好孕,所以请大家阅读完文章且喜欢的话,记得给小橄榄“在看“点赞“分享”三联哦~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父母孕前体重异常,胎儿健康风险激增!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ivf-8.com/article-19470.html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内容仅作为参考信息,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联系我们

扫码咨询试管婴儿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