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怀孕=成熟优质的精子+成熟优质的卵子。如果连这个基本条件都不具备,那其他的准备再好也白搭。
经历过试管的姐妹都知道 ,促排在整个试管过程中尤为重要,可以说促排结果好 ,试管成功率提升一大半。
但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反复用药,加到药量,依然会遇到泡泡长不大,泡泡大小不一,对促排药物没反应,或者取出来后发现没有可用泡泡的情况比比皆是。
同样是试管,同样的方案,同样的促排药 ,为什么对我就没用呢?
在生殖医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卵巢低反应,临床工作中,卵巢低反应的人群还是比较常见的。
我们知道,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晚婚晚育现象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女性在首次生育时就面临卵巢储备功能已经开始下降的问题。
据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辅助生殖促排卵过程中,大约有9%——24%女性发生卵巢低反应。
1、什么是卵巢低反应?
目前国际上对于卵巢低反应的诊断,普遍采纳的是卵巢低反应博洛尼亚共识标准,即按照以下3条中至少出现2条,即可诊断为卵巢低反应:
✅高龄(≥40岁)或存在卵巢反应不良的其它危险因素;
✅前次体外受精周期卵巢低反应,常规方案获卵数≤3个;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基础窦卵泡数5-7个或基础抗缪勒管激素小于0.5-1.1 ng/ml。如果年龄或卵巢储备功能检测正常,患者连续两个周期应用最大化的卵巢刺激方案仍出现卵巢低反应(获卵数小于等于3个)也可诊断。
新版《共识》同时进行补充说明,对于年龄≥40岁患者,卵巢储备功能检查异常,即AFC或/和AMH异常,在未行IVF周期之前,应诊断为预期的(疑似的)POR。
2、 卵巢低反应的原因
POR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病因有以下几点:
🔹年龄
年龄是卵巢反应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反应性会逐年下降,35岁以后,卵巢反应性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大于40岁的女性中,行IVF助孕时POR发生率超过50%。
🔹获得性因素
卵巢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盆腔感染、化疗及盆腔放疗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卵巢储备功能(ORT),降低其反应性。
🔹体重质量指数
研究显示,30~39岁不孕症组卵巢的体积和BMI呈负相关,推测随着体重质量的增加,生育能力随之降低。
🔹既往促排卵用药不当
低反应史,包括未正确评估卵巢储备功能以及促排卵方案使用不当,过度的降调节以及Gn的使用量不足。
🔹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辐射;不良生活习惯,如节食、肥胖、饮酒、吸烟等。
🔹原因不明
部分患者基础FSH水平及E2等水平均正常,卵巢储备功能正常,但在超促排卵过程中出现卵巢低反应,又称为未预期的卵巢低反应。
3、低反应人群促排方案该如何制定?
毋庸置疑,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而且没有绝对有效和理想的方案。需要临床经验丰富,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医生才行。
对于卵巢低反应人群,建议充分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后,采用个体化的促排卵方案较为合适,目前常用的长方案、拮抗剂方案、微刺激方案、自然周期方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都有可能用到。
根据我们生殖中心以往的经验是:
对于卵巢低反应者,使用促排卵药物剂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患者体重、体质量指数确定促排卵药物剂量,一般情况下,在200-300单位左右启动较合适。
对于既往曾经使用大剂量促排卵药物也反应不良的患者,使用微刺激方案,诱导有限的1-2个卵泡生长,也可能获得优质胚胎,临床结局也是挺好的。
卵巢低反应人群因为其自身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状况,常常获得卵子少、胚胎质量差、每次取卵周期临床妊娠率较低,部分患者可能因为没有形成可移植的胚胎而取消周期。
许多患者会咨询相关辅助治疗的问题,希望通过药物辅助来提高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性, 增加卵子数量和质量。
目前临床上常常用到的有:生长激素类药物、雄激素类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抗氧化药物等。
具体的临床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有一些患者获益,有一些患者效果不明显,也就是说有针对性的治疗可能才是有意义的,不是人云亦云,自己急病乱投医地乱用药物及保健品。
最后,希望每个试管家庭都能早日实现好孕,开开心心抱娃回家!
– End –

|三代试管婴儿|泰国试管婴儿|
|美国试管婴儿|俄罗斯试管婴儿|
|乌克兰试管婴儿|赴美生子|冻卵|冻精|爱心妈妈|
免费咨询热线:4008-257-611
香港/泰国/美国/德国/瑞士/日本/乌克兰/俄罗斯/韩国等国医疗资源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ivf-8.com/article-10769.html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内容仅作为参考信息,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