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试管知识的姐妹都知道,取卵是试管步骤中很关键的一环。
为了增加试管婴儿的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取卵带来的损伤,需要尽量一次取得足够的卵子,因此在取卵之前通常需要使用超促排卵技术,以期获得更多的卵子。
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知道各位试管妈妈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
其高危因素主要有:高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不明原因不孕且年限长、预计获卵数小于4枚等。亦有病例报道提示扳机日雌激素明显低于正常的患者,取卵手术中获卵差甚至无获卵,这提示颗粒细胞的功能或者代谢异常可能导致卵母细胞生长和成熟异常,最终导致无获卵。
正常情况下,每人每月只有1颗优势卵泡排出。但事实上,在月经初期卵巢会募集一批基础卵泡同时生长发育,最终优胜者(优势卵泡)可以排出,而陪跑的其他卵泡则会自然凋零和闭锁。
试管治疗的促排卵过程就是在这个机理下,通过外源性激素的作用,补充营养,让同周期的窦卵泡都能够正常发育,长大成熟。
通常,卵泡生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医生就会安排注射夜针。夜针的目的是促进卵子进一步成熟并在在一定时间内启动排卵机制。在夜针的作用下,卵子更容易从卵泡壁上脱落,随卵泡排出。
取卵手术就是在B超的引导下,将每个卵泡吸出,然后第一时间拿到实验室中,由培养师将卵子从卵泡液中「捡出」。
空泡就是在卵泡液中没有发现卵子,就好比剥开了葡萄,却没有看到葡萄籽。
也许这时你会问:
🔸卵巢的错?
即便是在外源性激素的参与下,卵巢每个月募集到的基础卵泡的发育也会有快有慢。
发育不同步会造成卵泡大小的差异,不同大小的卵泡里卵子脱落的时间也有差异,从而造成有的卵泡里能找到卵子,有的则找不到。因此,一定概率的空泡在促排取卵中是正常的。
而卵巢功能不好的人群,卵子从卵泡壁脱落存在困难,更易出现空泡;卵巢储备极低的人群(AMH<0.1),卵子库存极少,卵泡液中没有卵子的概率也很高。
🔸方案定错了?
促排卵方案制定的是根据卵巢功能和卵巢储备及身体综合情况而定。
但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卵巢中卵泡的生长有时很难完全按照我们期盼的方向发展,比如:卵泡发育大小不均,或者卵泡成熟机制存在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在取卵时卵子提前排出而出现空泡。
🔸医生的错?
客观地说,在促排卵周期中,通过B超监测卵泡大小、及时合理调整用药、结合血值的检测结果判断卵子的成熟度和取卵时机、精准操作取卵手术,这些都是生殖科医生最基础的专业技能。
除非是遭遇到经验不足或是特别不负责任的医生,空泡很少是因为医生的原因而造成的。空泡的出现,不止患者不愿意面对,医生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但人体的复杂性始终贯穿在试管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能做到的是根据每次促排和取卵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和取卵时机,共同努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经过“艰难”的促排卵过程,突然发现取不到卵子,出现这种情况确实会让患者感到不解,但其实不必过分担心。
取卵取出空卵泡就说明可用的卵子少,可用胚胎也较少,对成功率是有影响的,临床中35岁以后的患者出现空卵泡的几率比较高,因此,为了避免空卵泡的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早生育、早做试管。
同时,医生也会针对每一个患者的情况,为其选择适合的促排卵、卵泡监测及取卵的方案,促使患者产生成熟的卵子的。
而患者要做的就是不要放弃信心,配合医生,积极的参与治疗,争取早日取得足够多的卵子,为下一步的养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单次取到空卵泡不必太过担心,好好配合医生,积极调理好自己的身体,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宝宝会来到你身边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跟着小金的脚步一起往下看看!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空卵泡是怎么一回事。“辛辛苦苦促排取卵,却出现好几个空卵泡,觉得一个月的功夫都白费了。
空卵泡综合征:是指在促排卵周期或自然周期中,血清雌二醇(E2)水平及B超下监测卵泡发育良好, 但穿刺取卵时未获得卵母细胞。
由于卵巢位处腹腔,促排过程中医生只能通过B超观察卵泡的形态,而在B超下,只能看到卵泡,而不是卵子,相当于只能看到葡萄,看不到葡萄籽,所以很遗憾,空泡的情况很难提前发现。 从促排机理分析,空泡的成因大概有以下几种:取卵之前明明有做检查,为什么不能通过B超提前预知甚至避免空泡的发生呢?
(1)卵子没有成功从卵泡壁上脱落;
(2)卵子提前从卵巢壁上脱落排出;
(3)一些不明原因比如卵巢储备极低的情况下,形成空泡。
单次取卵如果出现空卵泡现象,但本身卵巢功能正常,通过调整促排取卵的方案和执行细节,争取下次取卵能够获得较多的优质卵泡。
如果患者卵巢功能不好,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空卵泡,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获得优质卵泡。
如有高龄优生/二胎三胎/染色体问题
多次备孕/试管失败/遗传性疾病等需求
请联系金色启源客服
13265789750
扫码关注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试管资讯和生育问题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ivf-8.com/article-9057.html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内容仅作为参考信息,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