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之路疲惫又漫长,好不容易熬到胚胎移植,以为试管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其实不然,移植后的保胎同样重要,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经历过试管治疗的姐妹都知道,在助孕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药物,而等到移植后,孕酮——这个号称助孕界的保胎“神药”,就在医生护士的嘱托下闪亮登场了。
相信很多人都说过孕酮,但是对于它的实际用途还是有诸多疑虑,比如:
为啥自怀的孕妈妈不需要额外补充孕酮,做了试管就必须要用? 我感觉自己身体很好,不用孕酮了行不行?
那么多种孕酮药物,选择哪种最好?
本着为姐妹们答疑解惑的心,今天我么就来扒一扒孕酮这个神奇药物。
1、孕酮以及作用
孕酮的故事要从排卵开始。
自然情况下,在体内LH峰的作用下,女性会发生排卵,排卵后,卵泡腔压力下降,卵泡壁塌陷被结缔组织包围形成黄体。
黄体由类固醇生成细胞(颗粒黄体细胞、膜黄体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非类固醇生成细胞组成。此时,黄体是体内孕酮的主要来源。
就像把选好的优良种子种进地里,还需精心打理,浇水、施肥一样,试管移植把胚胎放进母体子宫后,也需要“用心打理”,而黄体酮便是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受精卵着床作准备
黄体酮会促使子宫粘膜内腺体生长、子宫内膜增厚,相当于为受精卵打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利于受精卵着床。
?使胎儿安全生长
黄体酮能减少子宫的兴奋性,抑制子宫收缩,使子宫处于安静的环境从而维持妊娠。当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后,黄体可促使胎盘的生成,是帮助胎儿顺利着床必不可少的物质。
?防止胚胎被母体排斥
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讲,黄体酮还可调节免疫反应,防止胚胎被母体视作异物而排斥,导致流产。
由此可见,孕期胎儿的健康生长发育,离不开黄体酮的保护,它可帮助维持妊娠的持续进展,让孕妈妈顺利生下宝宝。如果黄体酮不足,就容易出现流产。
2、做试管为什么要补充孕酮?
我们已经知道孕酮的“魅力”所在,为什么在助孕后我们要大剂量使用孕酮?
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在试管助孕过程中的操作会导致黄体功能不全。
首先,取卵的过程中会使大量的颗粒细胞丢失,这相当于把生产孕酮的主力军给弄丢了。同时,超生理水平的雌孕激素会负反馈抑制LH水平,从而导致黄体功能不足。
同样,冻融周期移植后,体内没有内源性孕激素产生(自然周期除外),自然要补充孕激素。
此外,试管婴儿助孕是一项耗资不菲的过程,几乎不会给我们的容错机会,所以,助孕之后我们也会常规使用孕激素进行黄体支持。
知道了孕酮在试管中的重要性之后,有不少患者会想:
“那不行,我得赶快查起来啊!”
于是,开始勤勤恳恳地监测体内孕酮的水平。但孕激素不是那么容易被拿捏住的。
首先,你要清楚医生给你用的是什么类型的药物。临床应用的黄体支持一般有这几种:
(1)肌肉注射黄体酮
油剂型黄体酮肌肉注射后迅速吸收、血中孕酮浓度明显增高,抽血也能检测到。
●优点
注射黄体酮的优势是吸收快,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即不必经过肝脏的过滤),注射后血中孕酮浓度明显增高。
●缺点
因为黄体酮针剂是油剂,有时候不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在肌肉注射的较长时间之后,就会出现硬块等情况。
Tips:打黄体酮针后出现硬块的情况,可以通过贴土豆片、毛巾热敷等方式进行消肿。
(2)口服黄体酮
包括微粒化黄体酮胶囊和地屈孕酮。我们以常用的地屈孕酮为例,它的分子结构和我们常规检测的孕酮并不一样,属于逆转黄体酮,服用后不改变原血清孕酮水平。
所以,不管你用多少,在血中都是检测不到它的。
●优点
用药方便
●缺点
服用后可能会有头晕恶心等症状,并且药物经过肝脏代谢,利用率偏低,同时对肝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3)阴道黄体酮
它经阴道途径吸收后迅速吸收并扩散至宫体,完成子宫内膜向肌层的扩散。
主打的功效是提高盆腔局部的血药浓度,而在外周血液中的浓度是远远达不到的局部的浓度,而局部的孕激素是足够支持胚胎发育的。
所以,就算检测血液中的孕酮浓度低,也不需要过度担心,不需要盲目检测孕酮。
●优点
吸收快,直接作用于子宫。
●缺点
操作麻烦、不易监测,有些患者可能有阴道瘙痒,药物残渣积留、阴道分泌物增多等不适。
Tips:睡前沐浴时可适当清洗阴道残渣。
既然有那么多种类的孕酮药物,对于患者来说如何选择也是一道难题,也许有人会问:
“哪个效果更好呀?为啥医生要给我用这个?”
其实他们的功效都是可以的,临床上也都在应用。就像米饭和馒头都能让人吃饱一样,是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来的,并不能说哪个好或者不好。
所以各位孕妈妈们不用太过担心,生殖医生会为患者制定适合她的保胎方案,大家无需纠结,需要做的就是安心的等待宝宝的到来!
– End –

|三代试管婴儿|泰国试管婴儿|
|美国试管婴儿|俄罗斯试管婴儿|
|乌克兰试管婴儿|赴美生子|冻卵|冻精|爱心妈妈|
免费咨询热线:4008-257-611

香港/泰国/美国/德国/瑞士/日本/乌克兰/俄罗斯/韩国等国医疗资源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ivf-8.com/article-10163.html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内容仅作为参考信息,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